潮新闻客户端 葳蕤陈风排名前十证券公司
小时候,在外婆家过中秋节,叫做“过八月半”。宰鸡杀鸭挂灯笼吃月饼,那真叫一个热闹。庆祝和祭月是大人们的事,小孩子图的是口福和玩耍,这也是物质匮乏年代的一种期盼。
农历八月十五日,是我国的中秋节,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。它不仅是一个日期,更是华夏历史文化中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,承载了太多中国人的情感与记忆。每到这个时候,对亲人的眷恋,对故乡的思念,倍加浓烈地涌上心头。而此时此刻的月亮,作为连接时空与人心的情感载体,被赋予了多少漂泊游子的乡愁?!
今年农历八月十六日清晨5时12分的月亮。
展开剩余92%到杭州工作和安家后,有幸在中秋节的西子湖畔与家人朋友赏月吃月饼,那是儿时不曾有过一丝念头的奢享。今年此时,我们一行依然早早地来到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,极目远望,一色湖光万顷秋,随风荡漾的碧波在我心中激起层层涟漪——毕竟,关于月亮的咏叹已然浩如烟海。
“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。”唐玄宗开元十四年(726)秋,26岁的李白客居扬州旅舍,在月圆之夜抒发思乡之情而作《静夜思》: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”
杜甫在《月夜忆舍弟》中同样感慨: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”一轮明月高悬,那皎洁的月光带来的不只是如洗的碧空,更是身处边塞的诗人内心深处倍思亲的情感升腾。
张九龄以其雄浑壮阔的笔触在《望月怀远》中写下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”的千古名句,展现出一位政治家诗人宏大的时空观。
苏轼的《水调歌头》:“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”宋神宗熙宁九年(1076)中秋,身处密州(今山东诸城)的苏轼将人间悲欢离合融入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探寻,既倾诉了对亲人的思念及美好祈愿,又展现出仕途失意时的旷达超脱与乐观心境。词中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更是成为千古绝唱。
其实,此时的我,内心最想问的是一年中有12个月圆之夜,我们为何选择八月十五过节?
撒上干桂花的酒酿圆子羹。
这还得从“月亮是中国人的”这句话说起。为何?因为嫦娥在月亮宫住了几千年,所以月亮是中国的。诚然,这是古老的神话传说。唐代文学家段成式(803—863)创作的笔记小说集《酉阳杂俎》中描述月球反射太阳光的现象,比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(1564—1642)早了800年。
当传统信仰与科学理性在市井小巷彼此碰撞时,科幻领域已多有探索。宇宙浩瀚无垠,地球并非唯一生命星球。在人类文明诞生之前,在宇宙某个角落,或许存在比人类更为先进之文明?它提醒我们,在科学探索道路上,永远不可失去想象力。
昨日(农历八月十五日)凌晨4点23分的月亮。
然而,毋庸置疑的是在灿若星河的中华文化中,月亮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,被视为“中华民族的文明象征”。其间,中国古代历法的制定与演进,体现了我们对月亮的关注与敬畏。
古时的夏历和秦汉以来的历法,皆以月亮围绕地球的周期运动,以及月亮表面明暗的周期变化为础石,推算出丰收、农耕、时令等信息,以此制定的历法称之为阴历;依据太阳周期运动制定的历法称之为阳历。综合阴历、阳历的历法称之为阴阳合历。我国的农历即阴阳合历,比如闰月属于阴历,非月相变化的二十四节气属于阳历。
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,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。先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观察天象和物候,总结规律,在不断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以《礼记·月令》为代表的古代社会顺应自然节律生产生活规范的典籍。
在那久远的年代里,月亮便已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时间参照。借助月相更替,先民们进一步衍生出了“月”这一概念的时间单位。中国传统历法,致力于描绘月亮的运行轨迹,一个完整的朔望月周期约为29.530589日。相较于太阳的简单易测,月亮的周期性变化,包括月亮引发的海洋潮汐等,显得更为复杂。因此,“月”作为时间单位的形成,曾经历了多少代人的共同努力,而至今,依旧在不断完善中。
月亮周而复始地变化,从新月、蛾眉月、上弦月、盈凸月、满月到亏凸月、下弦月、残月、新月,完成月的一个循环周期,成为中国的阴历。这般循环反复着的月相变换,蕴含一种精神。
儿时听到的“嫦娥奔月”“吴刚伐桂”等神话故事都有这样的隐喻意味。说嫦娥吃下长生之药,飞到天上,居住在月宫,成为了神仙。吴刚犯了错,惹怒了天帝,被罚去砍月亮上的桂树。可是这桂树神奇着呢,每砍下一刀,都会自动愈合,且周而复始。这种精神叫不死。所以,几千年来,朝代不断更迭,而月亮永存。
自古以农业立国的华夏大地,农历八月秋粮成熟,正是丰收时节。《礼记·月令》记载:“仲秋之月,日夜分,雷始收声。”此时民间举行“秋社”,以新收谷物、牲畜为祭品,感恩神灵,祈求来年风调雨顺。随着时间推移,民间对大自然的感恩活动与朝廷的祭月仪式逐渐融合,构成了中秋节的雏形。
从天气角度看,元宵之夜太过寒冷,春夏季节又雨水频繁。不是吗?清明时节雨纷纷,黄梅时节家家雨,且闷热难耐。农历八月,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结束,空气中的尘埃被洗刷干净,有别于冬季干燥扬尘天气,是一年之中大气层透明度最好的季节,正所谓秋高气爽。看来,“月到中秋分外明”是有些依据的。
茶多酚龙井茶饼。
温州苍南桥墩月饼。
晚唐诗人栖白对此有精辟性总结:“寻常三五夜,不是不婵娟。及至中秋满,还胜别夜圆。清光凝有露,皓魄爽无烟。自古人皆望,年来又一年。”
中秋赏月,藏着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学智慧。中秋文化源远流长的生命力,在于它从历史深处走来,带着鲜活的细节与浪漫的想象。
当人们举头仰望明月,实则是在完成一次与自然的对话。唐代诗人张若虚“江畔何人初见月,江月何年初照人”的叩问,正是这种物我交融的诗意表达。这一承载东方智慧的传统节日,既是农耕文明的时光印记,更是刻在民族基因里的团圆密码。
华夏世代的敬月信仰和文化传承早已融入进了我们的血脉里,世界上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秋节。中秋节是汉文化圈共同的节日,那一轮圆月,是中华儿女的同心圆。
这个中秋,让世界睡在月亮怀里,让万物星辰月下相依;这个中秋,无论你是否能与家人团聚,都别忘了吃上一块月饼,看看天上的月亮,把祝福送给惦记的人。
“万顷湖平长似镜,四时月好最宜秋。”月光,温柔似水;月色,寄托乡愁。今夜,蔚蓝苍穹高悬的一轮明月,它照进了你我的心窗……
(图片均由作者拍摄)
2025年10月7日完稿于凌晨4点西溪云心阁排名前十证券公司
发布于:浙江省富腾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